返回 疯批武大郎,开局大战潘金莲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06章 不想杀人,还是出了岔子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书楼小说]https://m.shulouxs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所谓“殿试”,其实是三轮正式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轮,并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,以为是皇帝在金銮殿上亲自问对。

    有那个殊荣的,只有最终上榜前三甲的考生。

    要是碰到懒一些的皇帝,甚至只有状元、榜眼、探花这三个一甲进士及第才有机会。

    天下人认为新皇无比重视这次科举也不算错,武从文算是小小开了一个历史先河,亲自充当了监考官,一刻不停的在各个单间里转悠。

    没错,古代的“高考”是单人单间的,想抄邻座的卷子绝对没有可能。

    每个考生清晨入场,需要脱光了检查,饭菜也由官府统一供应,防止有人夹带小抄。

    考试时间至日落为止,试卷统一收缴、糊名、誊抄,最后才是阅卷,那流程严格得丝毫不比后世“高考”差!

    阅卷最耗时间,几位主考官不但要逐字逐句的阅卷,碰到出彩的还要相互之间交叉讨论,以免因个人喜好有失公允。

    有人问这得多大工作量啊?主考官们有那个耐心吗?

    这种担心纯粹多余,根本不可能出现。

    因为上一轮的省试通过率极低,只有1%到10%,以大武朝此时的二十八个路计算,考生总数也就几百人。

    【注:北宋末年一共26个路,此时少了四川地区的成都府、潼川府、夔州路三路;增加了东北地区新设的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路,西北夏州、河西两路,这新设的五路基本没人参加殿试。】

    其实人数本不该这么少的,徽宗赵佶推行“三舍法”,规定太学生也可通过考试直接参加殿试。

    不过大武朝如今官员缺额严重,太学生中的优秀者,早就被送到了梁山学院“深造”,只等一毕业就会被派出去“实习”,没被选上的也没被允许参加此次殿试。

    不服气的,可以回原籍走正规路子啊!

    开个后门,最低级的乡试就不用参加了,直接从省试开始。

    武从文同样全程参与了阅卷工作,只不过是只看不说。

    他要是开了口,其他考官还有说话的余地吗?

    一篇文章,皇帝都说好,谁敢说个不字?反过来,皇帝看不上的文章,哪个敢和他犟?

    武从文之所以干这种看起来没啥意义的事儿,还是为了防止舞弊。

    作为从信息大爆炸时代来的穿越者,他可是知道国人在作弊这种事儿上,是多么有天赋!

    简单举个例子,有真实历史记载的啊!

    经过糊名、誊抄两步,一些关系户的文章总被人认不出来了吧?

    想啥呢!

    行文习惯存在不?文章风格有木有?

    读者大大都能一眼看出那些大神们的文笔,那些由高官兼任的阅卷官会看不出来?

    手段再低级一点儿。

    某个考生在试卷上提前做点儿记号,比如在文章中嵌入某个提前约定好的冷僻典故,或者再低级点儿,把某个常用字故意写错。

    被收买的誊抄小吏一看,“呦呵,这不是某某家的公子吗?”,直接

第506章 不想杀人,还是出了岔子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